多地加码“双控双限” 部分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疯涨

来源:第一财经2021-09-23 08:28:44

多地近期纷纷加码能耗双控,从纺织到化工、水泥和钢铁等,不少行业面临限电限产压力。

多家大型企业因此停止投产计划。神火股份日前公告称,受限电影响被迫陆续停运20万吨在产产能,已建成未投产的15万吨产能无法投产;云铝股份近日也发布了关于受限电影响情况的公告,称公司因配合当地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减少电解铝产能约77万吨。

随着限电限产,部分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也疯涨。

9月22日,一度大幅回调的煤炭期货“三兄弟”重新开启上涨模式。截至收盘,焦煤涨幅近9%,焦炭跟涨逾6%,动力煤主力合约也涨近9%。A股市场上,电力股爆发,电力股指数、火电指数涨超6%。粤电力A、龙源技术、华能国际等多股收盘涨停或涨幅超过10%。

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地区“一刀切”关停、限产的行政指令过于粗暴,应该更多采用市场化的机制解决能耗问题。能耗双控要根据市场规律和企业能耗比例占地方比例阶梯错开,安排好节奏,避免“一窝蜂”。

多省“亮红灯”

按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要分别降低13.5%、18%。同时,2021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中,也明确提出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

然而,年中发布的完成数据却不乐观。

根据国家发改委办公厅8月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从能耗强度降低情况看,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

对此,国家发改委要求,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9省(区),对所辖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地市州,今年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并督促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

限产,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管控手段之一,出现在多省发布的通知中。

9月11日,云南省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坚决做好能耗双控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强重点行业管控。具体包括,工业硅企业月均产量不得超过8月产量的10%;9~12月黄磷生产线月均产量不得超过8月产量的10%等,这相当于削减了90%的产量。

以黄磷为例,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云南地区的黄磷产能约97万吨/年,约占全国总产能的50%。因此,上述措施出台以后,全国黄磷企业产能急剧降低。生意社网站显示,多个厂家暂时停止对外报价,目前无现货。

9月19日,云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表示,当前,云南黄磷生产运行总体保持平稳。后续工作中,将继续密切关注市场反应,在对能耗双控进行总体动态优化,积极推进黄磷、工业硅等行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实现节能降耗增效的同时,兼顾多重目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既坚决完成能耗双控目标,又切实平衡好各方面的关系。

化工大省江苏也加强了“两高”企业的节能督察,限产限电。

官网显示,9月初,江苏省工信厅会议指示,要对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煤以上企业开展专项节能监察,涵盖全省323家年综合能耗5万吨以上企业和29家“两高”项目企业的专项节能监察行动全面展开。

据第一财经了解,继南通于9月初最早拉开限电大幕后,徐州、泰州、苏州等多地企业已经陆续接到限产通知。例如,江苏徐钢钢铁集团9月16日通知称,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集团“双控”目标管理工作,公司决定即日起停产半个月。江苏华昌铝厂有限公司通知自9月18日到30日期间暂停生产。

影响有多大

为何把“能耗双控”放在如此突出的位置上?

哥伦比亚大学全球能源政策中心研究员涂建军告诉第一财经,尽管从理论上说,2030年碳达峰以前,中国能源消费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是峰值越高、2060年碳中和的实现难度越大,所以减碳行动亟须从现在开始。

9月22日,国家发改委就近日印发的《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下称《方案》)发布政策解读,提出实行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性安排,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对第一财经分析,《方案》中的两个要点值得关注:一是鼓励可再生能源消费,《方案》提出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能源消费总量考核。二是强调能耗强度要大幅下降。国家继续将能耗强度降低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合理设置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并向各省分解下达能耗双控五年目标。

“针对这个方案,各个地方还没来得及出台具体的细则,所以导致化石能源和清洁能源消费混为一谈。到今年年底,肯定是会按照新方案统一计算。也就是,拓宽可再生能源的用能空间,同时加快技术改造、循环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产能也会随之释放。因此我们认为,双控政策对于经济运行波动性的影响是比较短期的。”郭焦锋说。

郭焦锋表示,上半年许多国家因为疫情防控政策收紧,钢铁等产品无法自产自足,因此中国的外需旺盛。随着全球疫情的缓解,高耗能行业和产品的需求也会下降,因此生产压力不会很大。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滨告诉第一财经,近期煤炭供应也的确紧张,有的地区双控升级叠加了电力供应紧张。

根据公开数据,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逐年下降,非化石能源占比逐年上升。从2012年到2020年,煤炭占比从68.5%降至56.8%,年均降1个多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比从0.7%上升至15.6%,年均增长0.7个百分点。

中电联发布的《电力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研究》指出,在“碳排放、碳达峰”目标下,电源发展动力由传统煤电向清洁能源转变。在电源结构方面,预计到2025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5.7亿千瓦,占比约53.2%,较2020年提高7.9%,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约39.5%。

刘滨表示,个别地方政府近期因“双控”被约谈,采煤受限自然会影响煤炭供应,从而进一步影响供电。

根据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的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山西在能耗强度降低进度目标预警等级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预警等级上分别为黄色和绿色,而内蒙古在两个等级上均为绿色。其中,黄色为二级预警,表示形势比较严峻,绿色则为三级预警,表示进展总体顺利。

上半年“双控”的顺利,也被视为煤炭库存告急、供不应求的原因之一。

值得关注的是,9月21日,国家发改委网站连发三文,从政策执行到电厂库存制度等不同方面对煤炭进行保供稳价。发改委称,近期,与能源局联合派出督导组,赴相关重点省份和企业、港口开展能源保供稳价工作督导。同时,降低旺季电厂存煤标准,电煤消费旺季原则上电厂存煤可用天数应保持在7~12天,用煤高峰期存煤上限不高于12天。

一德期货动力煤高级分析师曾翔分析称,调低旺季电厂存煤标准有助于降低燃煤电厂的补库压力,在电力企业间均衡调配煤炭资源,电煤供应紧张由此有望进一步缓解。

避免“一刀切”

“没有下发明确的文件,只是口头通知需要限产。”苏州吴江一家面料纺织企业负责人岳鸣告诉第一财经,他们的工厂是在9月18日开始限产的。当地按照企业近两年的亩产税金对纺织企业做了划分,要求A类企业限电50%,B类企业限电60%,C类和D类企业就直接要求停产。岳鸣的工厂属于B类,因此,他在接到通知后就关停了60%的机器,也给三分之二的工人放了长假。

今年的订单呈现出纺织冷、服装热的现象。因此,岳鸣的工厂目前并没有太多要赶工的订单,主要在剩下的40%产能中消化。

即便如此,岳鸣称,限电对于企业的影响并不小。他举例说,那些放假的工人,即使不干活,也会做一些补偿,不然明年的招工将难上加难。另外,为了保证一定的亩产税金规模,即使工厂部分停产,但税金上也不能少得“太离谱”,以确保明年不沦为C类企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社会责任办公室副主任兼可持续发展项目主任胡柯华对第一财经表示,纺织行业的很多小微企业近期都直接停产了。他提出,“抓大放小是关键”,能耗双控要根据市场规律和企业能耗比例占地方比例阶梯错开安排好节奏,避免“一窝蜂”。

刘滨则表示,许多地方政府、企业对碳中和工作推进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碳中和的认识一定要看到它是一个长期性政策,要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前瞻性,从长远考虑、从整体布局,考虑到技术的锁定效应,同时要具备国际视野和合作精神。

涂建军认为,部分地区“一刀切”关停、限产的行政指令过于粗暴,应该更多采用市场化的机制解决能耗问题。例如,引入生产配额、碳排放配额、绿电交易等方式,让企业对于自身的能耗量产生长期、稳定的预期,通过合理的交易机制鼓励企业降低能耗,促进行业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推荐新闻